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记人文学院教学干事刘水金老师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8-06-29 浏览次数:


                   

在工作中,我们总能听到身边不少人抱怨:抱怨工作条件简陋,抱怨升职太难,抱怨薪水太少,抱怨领导对自己不重视,抱怨同事难相处,在满腔怨愤中感叹怀才不遇。虽然他们身怀才学,却斤斤计较于个人得失,总让人感觉缺少点什么。然而也有那么一些人,数十年如一日地默默工作,无怨无悔,兢兢业业,奉献在平凡岗位上,虽然没有显赫的成就,却以自己的坚守,足以赢得我们的尊敬。刘水金老师就是无数这样默默奉献在平凡岗位的劳动者中的一个。

作为福大的老三届毕业生,刘水金老师因成绩优秀,表现突出,19807月毕业后留校工作。图书资料管理员是刘水金老师1980年留校后的第一份工作,没想到这一干就是20多年。这20多年里,人文社会科学从人文社会科学系、法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不断发展,期间几经人事变动,她却始终没有离开过这个系(院)的图书资料室,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目前在职员工中资历最老的一员,见证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壮大的艰辛历程。

对于一所大学的文科学院来说,图书资料室是重要的,它为学院教师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保障。然而,图书资料室的工作却是枯燥的,每天面对的,都是一些或新或旧、或破损或完整、或沾满灰尘的新、老图书杂志,每天要做的工作就是扫除书上的灰尘,整理卫生,给新书贴上标签,将每本书分门别类地摆上自己的位置,为本学院师生借阅图书资料提供方便服务。面对如此单调、枯燥的工作,刘水金老师却兢兢业业,将图书资料室打理的井井有条。

为了给师生借阅图书资料提供方便,刘水金总是将服务意识摆在首位,时时面带微笑,为师生服务无怨无悔。有好几次,已过了下班时间,我却看到刘老师仍在办公室忙碌,一问之下,才知道还有老师在借阅图书资料。有一次我问她:“都已经到下班时间了,为什么不跟老师们说一下,让它们下次再来借呢?”她笑着说:“老师们平时要上课、搞研究,许多还都住在校外,来一趟学校不容易,能等就多等一会儿吧,没关系的。”这一句“没关系”,水金老师就在图书资料室坚守了20几年!

2001年开始,刘水金老师兼任人文学院研究生的教学管理。随着学院的发展和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壮大, 2004年刘水金老师正式从资料室调到教学办,负责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后专门负责研究生)的教学安排工作。

如果说图书资料室的工作是枯燥而慢节奏的,那么教学干事的工作则是则充满季节性特点:开学初要做学生报到、注册、检查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录入等工作,学期末要负责考试安排、下学期各专业课程上课时间、任课教师、上课地点安排、相关教材征订、检查期末成绩录入、毕业班的学情况等等,忙得昏天黑地;学期中则相对轻松,主要是协调部分教师的调停课,安排补课的时间、地点,研究生招生的出题安排、面试、调剂和咨询,与教务处沟通,日常教学管理等。可以说,教学管理工作涉及老师和学生两种不同的群体,既要管理也要服务,需要足够的耐心、细心、热心和责任心。对于长期适应了慢节奏工作的人来说,这种节奏的转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水金老师做到了。她将自己的耐心、细心、热心和责任心倾注于工作之中,工作再苦再累,从无一句怨言,担任教学干事以来,没有出现一次工作上的差错,也没有遭到一次师生的投诉。

刘水金老师不仅工作上兢兢业业,生活中更以淡薄名利、谨言慎行、顾全大局赢得同事们的尊敬。在每个学年的工作量计算中,由于计算方法的差异,总有一些颇具争议的公平性问题,但喧闹的声音中几乎听不到她的存在。办公室的工作中似乎免不了家长里短的议论,但她也极少介入这种流言蜚语之中。而每一次公益捐款和集体活动当中,却又总少不了她的身影。正是这种踏踏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热心公益、关心集体的良好作风与品德,使水金老师在人文学院深受领导、同事和学生的好评,也因此多次当选和连任人文学院党委委员、工会委员。

奉献一时容易,难的是一辈子恪尽职守、始终如一。20129月,工作30多年的刘老师终于要光荣退休。对于家有周岁孙女的刘老师来说,接下来的的日子,正是她含饴弄孙,享尽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然而在人文学院编制已满,很难再进人的情况下,她的离退给人文学院研究生教学管理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院领导考虑再三,希望她能留任一段时间,帮助新转岗的老师适应新的岗位。水金老师二话不说地接受了任务,并表示愿意留任到这学期结束,站好最后一班岗。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再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共产党员始终忠于职守、顾全大局、乐于奉献的高风亮节。

也许没有显赫的职位,也许没有什么骄人的业绩,但无数个像水金老师这样在平凡的岗位上所展现的“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的理想信念、生活态度和工作责任,不正是我们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所努力追求的么?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钟伯清 写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