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人文学院第七次学术沙龙成功举行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7-05-29 浏览次数:


19212011,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0年的发展历程,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值此90周年前夕,福州大学人文学院第七次学术沙龙于2011414日下午在人文社科学院204会议室成功举行。与会老师就“建党90年来的成就与反思”展开了多维视阈下的学术讨论。

陈爱玉教授从科学社会主义角度来分析如何实现“以人为本”。她把《共产党宣言》作为文本的依据,通过文本溯源,探讨了“以人为本”内涵及其在《宣言》中的体现;从人的生存、人的发展角度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以人为本”的坚持和发展,指出成就、也分析了失误和不足;根据当代发展实际,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三方面理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发言从文本逻辑、历史总结、现实需要的立体架构对“以人为本”理念进行了学术探讨。

庄穆教授提出了时代性与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这一论题引起到场老师同学的广泛兴趣和热烈讨论。他提出要从时代性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并且强调理清三个概念——时代、时代性、时代化。以社会时间的代际承续为标识,时代性由每个时代的发展趋势、社会需求,具体标识等所构成。从时代性视角来看,庄穆教授分析了:一、时代、时代性、时代化的关系;二、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统一,这种创新总是体现出时代性;三、注重时代性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现实源泉;四、时代性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五、坚持时代性、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等方面。时代性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讨论带来现场回应高峰。

陈宝国教授介绍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推进海西跨越式发展的研究成果,分别从:一、国内外客观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二、推进海西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三、海西党组织先进性的重要前提三方面提出探讨。引起大家对跨越式发展问题的热烈回应。

陶火生博士从建党90周年的成就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和现实;提出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现实的要求,改革开放过程出现的新机遇新问题尤其是阶段性问题冲击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必须开辟新渠道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他的研究分为四个部分:一、中国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根据主体的不同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四、与时俱进地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

蔡晓良博士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维度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提出推进思想上建党是核心,这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创各自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舒展副教授根据建党90年来的历史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公平观的认识和实践,并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提出自己的回应,认为大众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地位、影响力遭到削弱的情况下具有现实意义,选择好大众化的实现方式,才能让大众真正理解今天的马克思主义。

袁宏禹博士从中国思想史上的“两次中国化”审视了中国共产党与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他从历史角度分析了为什么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讨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比较了新儒家、西方自由主义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三者对解决中国问题的现实性,提出中国化一方面是跟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是吸收并融合本国传统文化优秀成果。

杨毓团博士通过对传统文化特别是法家的历史影响进行全面分析,提出我国政治民主改革的困境和现实,从历史材料的感性叙述中回顾了法家思想的原初语境与现实影响,激起现场回应的新高潮。

研究生吴永传提出了包含式发展的眼光、胸怀、素质问题。他认为,建党90年来,我们的发展需要并且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胸襟和眼光。这既包括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地唤醒人民群众的社会参与觉悟、克服自封自限的习性,也包括转变发展方式、追求实现机会平等、过程平等、结果平等的社会公平正义。

大家针对“时代性”、“跨越式发展”、“传统文化”、“政治民主”、“市场经济”等话语进行热烈而激扬的阐述和回应,激荡了思想,砥砺了学问,激发了老师和同学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入研究,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