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珠三角经济发展对海西经济建设的启示
——福建省委党校陈新教授
经济区指以地缘关系为基础,超越行政区划,区域内具有很强集聚性,资源、产业链、市场实现合理整合和分工,具有重要战略位置。
长江入海形成的扇形冲积平原,以上海为龙头,包括沪浙苏等周边地区。
具体数字有:面积1%、人口6%、GDP1/4、财政收入22%、进出口30%、引进外资40%
小珠三角:包括广州肇庆、中山、深圳、珠海等14个市县
泛珠三角:2004年出划“9+2”,包括粤闽鄂赣湘桂等省
珠三角是我国重要的轻工业生产基地,轻工业生产超过美国东海岸和欧洲
以福建为主题,面向台湾,临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
通过沪浙闽苏粤之间经济比较,得出迅速崛起的南北三角洲,使福建面临区域经济发展危险有:边缘化、稀释化以及被低端化。
从三大经济区比较中,对海西的启示:只有做大做强才能在全国经济中有地位
1978年至九五中期,经济迅速发展;九五中期至十五时期,经济下调;十五时期至2007年,回升
三、两大经济区产业结构升级、竞争力提升及对我省启示
一方面加大自主创新另一方面在营造产业匹配方面的优势,逼迫外资加入
上海逐渐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为重点,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江苏通过产业集群、“块状经济”提升县域经济结构,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80年代轻工业为主,到90年代以钢材机械制造石化产业为重,轻工业占40%,重工业占60%
启示一:不应惧怕结构趋同,而应在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产业集群方面先行一步
1) 传统产业,侧重品牌建设,要多做中国及世界名牌
2) 高新技术产业,要在技术上做突破,向国际先进水平靠近
3) 重化工业,要在规模上和缓波上做突破,避免“后发劣势”
区域发展以不是如何利用资源条件来选择那些方向联系或后向联系密切的支柱产业,以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而是如何在区域的历史和产业文化的基础上,形成某个专业化的特设产业。然后通过产业集群构筑价值链发展增值活动,构成地方生产系统。
创立“新苏州模式”正在实现“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经济”和“民营经济”这两短短腿与“外向经济”一起发展“三足鼎立”格局
“新温州模式”:内外源经济的嫁接,融合激活内源性经济的活力,先做内源民营化,到一定程度在加强外资经济发展
启示:海西区要促进内源性经济发展,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
先前,长江三角洲,竞争力更强;现实,珠江三角洲,竞争力更为强大;最终,成长趋势地位为长江三角洲、京津塘、珠江三角洲
主要地区有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塘、山东半岛、海峡经济区等
“银牌”城市:北京、大连、东莞、佛山、福州、广州等
广东,工业第一强省,同时低成本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竞争力下降
珠三角科技竞争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重视市场开发兴科技实力
长三角是国内最具科技竞争力的地区,科研院所、高校多,竞争力低于其经济实力,仍有很大的潜力
启示一:利用外资要超越“台湾情结”,多利用美欧日韩资本
珠三角原先存在广深龙头地位之争,CEPA最终决定珠江三角洲以香港为龙头
启示:福建要成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极”,要做大做强中心城市
海峡西岸经济区东西南北拓展的着力点,要在“西进”上做文章,通过“东出西进”战略的实施,形成以福建为主体的东西向“虹吸流”
我省区内经济合作,还处在“小城春秋”无序“战国时代”,城市之间强调竞争,缺乏合作
一方面,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中央政策是“高压线”,地方政策是“变压器”
不论哪种形式,能搞活就行;不论公有私有,能发展就行;不论规模大小,能赚钱就行;不论归谁所有,能多税就行
广东省 “遇到绿灯大胆走,遇到黄灯快步走,遇到红灯绕道走”
下决心解决政府权利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个人化,为跨越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环境。
“有所不为”不让企业因不必要的政府行为而增加交易成本。“有所为”则使企业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中尽量降低运行成本。
(人文学院记者团 徐秀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