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认知更多的可能 ——福大MSW学生赴香港浸会大学学习心得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7-09-18 浏览次数:

                      走出去,认知更多的可能

                             ——福大MSW学生赴香港浸会大学学习心得

2017年7月12日至18日,在王圣莉老师带领下,人文学院三名研究生赴香港参加由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工作系主办的“历奇为本青年辅导”模式培训课程。本次课程全程为期五天,参与本次培训的院校还有上海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我们学习了优势视角下的心理工作方法、参观了富有特色的香港信义会和利民会等残疾人宿舍,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残疾人更多的可能性;我们参观了赛马会生命历奇体验馆,重新感受生死,对老年和死亡有了更多的认识;在生命历奇教育中,我们努力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与自己内心对话;在社区探访中,我们看到了香港不同社区的特点,为我们社工实务提供了很多的讯息;精神复康人士和智障人士的分享,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残障人士的潜能,在实务中我们要多关注他们的优势而非问题。

在过程中,苏细清博士说的一句话“香港的社工是很严肃的称呼,如果同学们随意自称是社工,是不合适的,一般可以介绍称说是来自内地的社工同学。”给我们流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香港的社工发展确实与内地有不同之处,这也进一步加强了我们对接下来几天活动内容的期待。

在工作方法上,强调我们更关注的是服务使用者的优势和潜力,而不是仅盯问题,相信可以改变,这些不是口号也不是空谈,是社工们实践出有效的助人自助的方式。强调服务使用者家庭支持系统的重要性,改变案主需要多方位资源的链接,社工资源整合者的角色需要有效发挥,香港地区政策也给了社工很清晰的工作守则,我们在大陆社会工作中的疑惑,在香港或许不是,社会工作守则细致明了,给了方向和措施。

司法社工讲座让我们知道了法治精神加之社会工作信念,就可以做到人本司法的含义,也让我们明确到一个观点,不论是服刑过的人员组成的小组,还是其他特殊性比较不强的小组,小组成员之间都可能有正向影响、负向影响,两种力量是不断拉扯的,而社工可以努力拉伸正向影响。

历奇为本工作手法中的突破自我舒服圈,与团队伙伴协同合作共度困难,给我们的内心带来了巨大的触动。运动心理教练引导我们探寻心灵感受,强调社工对感受的敏感性,在我们以后的工作中才能与服务使用者共情。运动抽离旁观的方法探讨感受背后的情感认知,这让我深知,活动只是一个过程,探讨活动背后感受到的学到的才是根本,在以前的社会工作实践中我们经常忽略了这一点,今后得注意运用。
此外,在社区探访过程中,我们有一组观察发现了小人物中的大光芒。在何文田社区一个典型的香港粥铺,粥铺老板是2010年感动香港十大人物之一。其自2008年每周派粥给长者,被媒体广泛报道。深度访谈后,感受到在他的身上,我们敬佩他的公益行为;另一面,他没有派粥美食车的牌照,触犯了法律,申请也没有申请到,进而对政府有怨言不满。我们的同学看到了社工介入的空间,也得到一个反思,普通人怎么做善事?在访谈过后,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头脑风暴,得出文化层次行为层次和介入方案的活动报告,对同伴的认真专业感触很深,收益良多。
最后,感谢老师为我们带来了这么好的机会,感谢学院的支持、感谢社会学系提供的经费资助机会、带队王圣莉老师的陪伴指导和同行同学的照顾,本次学习给了我们许多新的工作思路和想法。也让我们更有力量与自己对话,增加权能以更好地帮助他人。

感谢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院提供与香港浸会大学学习交流的机会、感谢社会学系提供的经费资助。此行可谓洗涤了身心,解答了我很多的困惑,坚定了社工的理想和信念,体会了知与行的重要性。